【新乡学院】校园手机报暑期社会实践专栏第2期
(2015年7月5日)
【本期导读】
< < 政法系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村官 上海财经大学 文化苦旅 暑假建议
【新院实践中】

政法系教育实践赴新乡卫辉市唐庄镇开展暑期实践活动
为加强当代青年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有效的结合,政法系社会实践团于7月3日赴新乡卫辉市唐庄镇开展实践活动。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车程,实践队员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到达了唐庄镇。
整洁的新农村住房映入眼帘,伴着同学们一阵羡慕赞美之声,实践队员顺利到达新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同时受到社区服务人员的热情接待,接着社区服务人员向实践队员介绍唐庄镇的发展进程并讲解其波折的历史,紧接着他又向我们讲述了唐庄镇优秀党支部书记吴金印同志为唐庄所做的贡献,队员们被优秀党员吴金印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所折服。最后队员们深入社区,了解当地群众日常生活,与当地群众亲切交流,实践活动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圆满结束。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们更加深刻学习了艰苦奋斗精神,同时对社会工作专业有了更深的理解,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热点深剖析】

“娃娃村官”:拜群众为师 练“当家”本领
从宁夏职业技术学院一毕业,张军明就一头扎进宁夏平原唐徕渠边的小村庄,当了大学生村官。
没见过稻田、不知道灌溉、更不会插秧……自小在西吉山区长大的张军明对平原上的农业生产几乎“一窍不通”。困难还远不止这些,他要去的青铜峡市瞿靖镇银光村是出了名的“后进村”:出行难,干群关系紧张、群众上访不断,甚至有10年换了13任村支部书记的“传奇村史”。
对于要履职的地方,虽然此前也听到一些传言,但张军明还是没想那么多,很快就到任了。
不过,刚到村里,一堆“老大难”问题就找上门来。村民发难、干部作难、工作困难,一度让这个“娃娃村官”措手不及。“看他一个娃娃能干个啥!”“他要是把这事儿办了,我就相信一次组织”……有的村民前来办事,甚至会撂下各种“风凉话”。
起初,对于多年积累下来的疑难问题,张军明几乎难以招架。“村干部喊话让我走人,自行车都被人扔了,我实在挺不住,不想干了。”到银光村不到半年,张军明不止一次找组织部门“诉苦”,也曾想尽快逃离。
“坚持下去就是胜利,牢牢地扎下根,就会成长起来。”张军明每次“诉苦”,组织部门负责人都会耐心给他打气鼓劲。渐渐地,这个“娃娃村官”沉下心来,开始直面问题:银光村的病根子在哪里?村干部在想什么?群众在盼什么?
“要甘当徒弟,拜群众为师,才能开好药方,根除病根子,练成‘当家’的真本领。”张军明意识到,自己年轻,生活阅历、工作经验都不够,只有真心实意向群众学习,才能了解实情,找出好办法,也才能被群众认可。
从此,他每天早出晚归,骑着自行车串门入户,“挨家挨户走一遍,男女老少见一面,有事没事问一声”;农忙时,他更是挽起裤腿,扎进田间地头,和村民一起劳作。渐渐地,他了解了秧是怎么插的,渠是怎么砌护的,农闲时青壮年去哪儿打工,老年人饭后聚在一起聊啥,孩子们放学后玩啥……
骑坏了两辆自行车,走访了500多户村民,记满了两本“民情日记”后,他找准了银光村“后进”的症结:一些村干部办事不公平、不作为,村级事务管理混乱,经济发展滞后,造成了班子“软”、经济“穷”、管理“乱”、人心“散”的局面。
“真心实意办好群众的每一件事情,群众的事再小都当成自己的事来办,才能真正走进群众。”张军明认为,村里的大小事情若能做到一碗水端平,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就能赢得群众的认可。他决心对症下药,下大力气解决多年遗留下的顽疾。
为尽快转变村干部作风,他提出“多走多看多想多干,不冷不躲不拖不欺”的“四多四不”工作法,建立了村干部每日坐班制,实行便民服务全程代理,每月10日定期开展党代表接待日活动,集中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上的困难。同时,还组织党员到先进村观摩学习,看别人、照自己、找差距,有效增强了村“两委”班子和党员的集体感和凝聚力。
“群众最需要的是公平,最害怕的是欺骗”。曾几何时,银光村上访的焦点就集中在村干部办事不公平上,尤其是低保等惠农政策落实不公平。为此,张军明决定让群众直接参与村级事务管理。村里推选了35名有威信、责任心强的村民代表和5名村监会成员,在事关人、钱、物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上,按照征求群众意见、支部提出方案、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组织实施、村监会全程监督、实施结果公示的“八步议事法”来实施,大事小情都在阳光下办理。
长期以来,银光村主要产业是粮食种植,农民增收缺乏后劲。为了让群众尽快走上致富路,张军明动员群众发展以家庭农场为主的酿酒葡萄种植、苗木繁育、富硒水稻、牛羊猪养殖、玉米制种等特色产业,并组织成立劳务输出专业合作社,引导群众由分散经营向“合作抱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2014年,银光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了1万元。
种地难、趟水难、出行难、饮水难是制约村民发展致富最现实的问题,为了抓好这几件事,张军明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情况,累计争取项目资金2100多万元,在一年多里,实施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道路硬化、庄点改造、人畜安全饮水四大“民生工程”。
“一切从实际出发,从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一年多来,张军明抓班子带队伍,建立“阳光村务”,着力解决最突出的民生问题,几把“火”烧下去,银光村的面貌有了明显改观。
渠通了,路平了,村子美了;村里学科技忙致富的人多了,游手好闲打麻将的人少了;团结互助的人多了,邻里纠纷矛盾少了。“2队的闸子3队的桥,6队农渠上架渡槽,9队的大路修得好。”有了心气儿的村民甚至编起了顺口溜,赞扬张军明给村里带来的变化。
“娃娃村官”来后,“后进村”变成了“先进村”,上访村变成了无访村,也结束了10年换13任,村支书走马观花、干不长久的“魔咒”。当了半辈子的村干部,83岁的回族老汉马生福对张军明赞赏有加,在选举新一届村党支部书记时,他毫不犹豫地给张军明投了一票。
“村干部的作风直接影响老百姓的作风,我看好这个后生。”马生福说,这些年村里走马灯似地换村干部,大事小事都处理不好,就在于干部作风不扎实,办事不公道,“这些老百姓心里跟明镜儿似的”。
张军明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大学生村官、全国乡村好青年、最美宁夏人、宁夏最美大学生村官等各种荣誉,但他说,自己只是做了应该做的,要学的东西还很多,“老百姓才是我的师傅和恩人”。
【学无止境】


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已有91年历史,现为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并进入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项目行列。1997年,江泽民同志亲笔题词:“面向新世纪把上海财经大学建设成为具有一流水平的社会主义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源于1917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办的商科,著名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杨杏佛任商科主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扩展为国立东南大学时,为适应商学人上海财经大学才培养的需要,商科迁址上海,于1921年成立上海商科大学,这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商科大学,著名教育家郭秉文任校长,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任教务主任。几经变革,1932年8月独立建校,定名为国立上海商学院,时为国内唯一的国立商科类本科高校。
1950年8月,学校更名为上海财政经济学院,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和姚耐为院长、副院长。20世纪50年代初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厦门大学、东吴大学等20余所高校的商学院或财经系科相继并入,上海财政经济学院遂成为华东地区唯一的财经类高等学校,云集了褚凤仪、褚葆一、李炳焕、李鸿寿、孙怀仁、吴承禧、王惟中、杨荫溥、龚清浩、许本怡、周伯棣、邹依仁、薛仲三、周有光、尹文敬、刘藉敖、彭信威、胡寄窗、娄尔行等各学科著名教授。1980年3月,学校隶属财政部领导。1985年9月,学校更名为上海财经大学。2000年2月,学校划归教育部领导。
学校办学条件日趋改善。学校建有现代化的计算中心、语音实验室、视听教室、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中心、ERP实验教学中心、模拟法庭,以及金融科学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等6个专业实验室,拥有水平先进的网络系统和多媒体专用教室。近年来,校园网络建设不断升级,联通校内各部门和学生公寓。学校图书馆馆藏丰富,现有纸质图书135.74万册,电子图书79万册,已建成电子文献检索查询系统和集成管理系统,基本实现了网络化、自动化。
学校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目前,学校已与世界银行经济发展学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计划开发署以及美国、英国、日本、荷兰、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30余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学校还与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上海财经大学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公会(CGA)、澳大利亚注册会计师公会(CPA Australia)、美国人寿保险公司管理学会(LOMA)、英国保险学会(CII)、英国精算协会(IOA)等国际权威专业机构合作,建成了部分项目的国际从业资格考试与培训中心。
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倡导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取得了丰硕成果。1993年被评为全国财政系统先进集体,2000年被评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1993年以来连续14年共7次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
91年薪火相传,上财人铭记“厚德博学、经济匡时”之校训,励精图治,奋发进取,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数以万计的财经管理和相关专业人才。学校正在为加快建设具有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发展框架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进程而努力。我们将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彰显学校特色,建设人民满意的高水平大学。
【艺术大观园】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为了奠定艺术真实的基础,从多个层面截取了历史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论是风土人情、历史人文、万里河川,无一不可入题。在《阳关雪》、《道士塔》中,描写了漠漠黄沙弥漫下,黄河文明的兴衰,从寂寥旷远中,将积淀千年的历史进行了真实的还原;《白发苏州》和《江南小镇》等,展示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那种典雅柔媚的文化底蕴,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江南文化的那种婉约和清新,同时将世态人情演绎得形神兼具。
这本书中有对西湖、阳关、柳侯祠、莫高窟的生动描述,有对王安石、李白、苏东坡、柳宗元等书卷气息浓郁的文人墨客的敬仰;甚或还有江南名妓苏小小、“亦仙亦妖”的白娘子、遁入空门的李叔同等等,纵观《文化苦旅》,尽管纷纭丛生,但余秋雨却能出神入化,将万千物象信手拈来,栩栩如生的付诸于笔端,展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文化苦旅·笔墨祭》一章中,曾有着一大段描写“五四”文化史的文字,将文人、文化和历史,三者之间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描写的淋漓尽致。按理说作者非常擅长写文化史论,而要操作散文的“厚重”,这并非难事,但真正将“厚重”拿捏的恰到好处,而不是用枯燥和严密的考证,将文学的灵性和飘逸淹没,真正做到这一点,却是非常难得的。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将沉郁古风和空灵笔法有机的糅合为一个整体,让历史人物起死回生,赋予山水风物以灵性。《夜航船》中,有着恢弘壮阔的意识流程,从明朝张岱的《夜航船》联想到现实中的夜航船,最后又联想到故乡山腰破庙木鱼声,由笃笃声掀起的“思想狂澜”,想起回乡光耀门庭的暴发户、乘船外出谋生的山民、渐渐气派的船老大,继而切入张岱《夜航船序》的逸事,再巧妙的将“夜航船文化”切入,最后一一引入丰子恺、周作人、鲁迅等几位上了“吾乡”文化夜航船的文学大师,终篇是由祖母关于笃笃声的争论贯穿,笔锋轻灵老道、于浮光掠影中蕴含着诸多的深邃沉郁。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堪称当代文学的艺术瑰宝,他从史学家和文人的角度出发,深刻探究社会问题,挖掘文人人格、观察文化走向、透析社会现象。这部文学著作,充分的展现了余秋雨深刻的文化感悟力、深厚的史学功底和渊博的文学知识,他凭借着超凡的艺术表现力,寄情于山水风物,深刻地揭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人生的真谛和文化灵魂孜孜以求的探索。
从以上角度分析,《文化苦旅》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成功尝试。也许,在中国当代散文中,《文化苦旅》还称不上是问鼎之作,但它的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为中国当代散文领域,开垦了一块崭新的土地,并提供了恢弘壮阔的生存空间。
【生活新主张】

话题:面对暑假——应该如何过?
日历翻到7月5日,对于学校的师生来说,这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日子,不少师生心中也会涌起一阵轻松,一份欣喜,我们放暑假了。
年年上学年年假。上学——放假——上学——放假,这几乎成为学生的循环。暑假是一年中最长的假期,几乎是两个月,六十天,好长好长啊。
暑假是一段非常宝贵的时间,不少学生寄希望于它,又是计划,又是安排,几乎是每一天都有学生的任务。每每想到的是早点将暑假作业做完,可是每次都觉得时间还早着呢,结果总是等到最后几天临近开学的日子,才匆匆忙忙将该做的作业赶着做完。怎样科学合理的安排好暑假,过一个充实愉快与意义的暑假呢?
来自教育行政部门的意见:
暑假是放假,暑假要“减负”。教育局在下发给各学校的放暑假的通知中规定,要按照关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文件精神,坚持假期以休息为主的原则,适量安排暑期作业。对需要补考的学生或需要辅导的后进生,要本着自愿的原则,每天以2至3个小时为宜,时间不得超过假期的三分之一;要注意避开高温时间,且不得收费。
暑假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健康有益的暑假活动。本着小型、就地、安全、多样、自愿的原则,组织开展合适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的图书馆、微机室等文体活动场所要向学生开放。
暑假学生参与社会活动要加强管理。要主动争取当地关工委、社区教育组织及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加强对学生暑假生活的管理,教育学生自觉遵纪守法,争做文明公民。积极开展“文明交通伴我行”活动,坚决不闯红灯;教育学生不看带反动、色情、恐怖、迷信等内容的书刊、录像、光盘,不进入“三室两厅一吧”等有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场所,自觉抵制腐朽思想、不良生活方式和不良风气的影响。各校尤其要加强对学生暑期“上网”教育和管理,引导学生健康上网,严禁进入非法网吧;从安全角度考虑,各校原则上不得组织学生集体外出旅游。
来自教师的声音:
对于许多教师来说,放假了也不得轻松,尤其是毕业班教师,骨干教师,担任学校行职务的人员,参加各种培训,各种活动,忙于整理各种资料,这将占据他们暑假中的大部分时间。根据教育局的要求,我市教师还要在深入开展“三爱”教育活动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三大”活动的实施,按照“三大”活动的要求,认真组织教师研读教育专著、撰写读书笔记,开展教育思想专项讨论。要组织好教师培训工作,支持、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培训。
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而言,暑假很长,暑假也很忙。在放松的同时得到收获,在开心的同时长进,我们觉得应该这样来理解暑假:假期生活实际上是同学们学习生活的调剂和延续,它与校园生活不同,没有负担,任务性不强,自由伸缩的空间大,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孩子暑假第一要务就是要调整休息,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
因此参考各方的意见,我们的建议是:如果你的学业成绩还不错,假期里你完全可以做完既定任务后不看任何课本。干点别的事情,找一找其他的感觉。现在很多同学大多数时间生活在书本中,可是书本能够告诉我们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给爸妈当一个假期的后勤,找一份类似卖报纸的工作,参加一次青年志愿者活动,到偏僻的地方去结识一个贫困孩子做朋友………既然学业已经不错。为什么不借助假期拓展自己的经验和人生感受呢?相信这些精力会带给你许多思想上的财富。
如果你的学业还有些问题,那么你的首要任务就是借助假期的空闲将学业的问题解决了。要解决学业问题,需要你做很多事情。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对你的学习进行反省。很多同学最缺乏的其实就是这种对学习的反省,他们往往花很多时间来学习,但是他们从来不问自己是否采用了先进的方法,他们往往也不知道有效的学习方法是什么样的;你第二个需要反省的问题是你可以做得更好吗?大多数同学学习方面的问题都出于动力不足、方法不对头、缺乏实质的行动这些方面的原因。也许你现在开始想想这些问题,将会使你得到一些意外的惊喜。
总之,无论怎样度过这个假期,安全、快乐、充实应该是唯一的目标。
本期责任编辑:
青年通迅社网编部 朱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