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学院】校园手机报第52期(2014年5月30日)
【本期导读】
< <端午节 高考改革 哈尔滨工业大学 防晒《舌尖上的中国2》鲁迅
【校园微杂谈】
端午节,许多吃货口中的“粽子节”,无论是莹白如玉的糯米白粽,还是混着蛋黄和鲜猪肉的咸肉粽,还是糯米里包着花生红枣的素粽子,都是端午节的恩赐。粽子迷无论是甜党还是咸党,无一不拜倒在粽子小姐的石榴裙下。粽子之所以好吃的原因是沾染了粽叶的清香,但是小编在这里友情提示,粽子好吃,但是不要贪嘴,因为糯米不好消化,容易积食,一般食用一到两个为佳。
夏天时雪糕,冷饮,西瓜的天下,但是亲爱的同学们切记不要买多,天气热会导致水果放坏,冷饮吃多小心拉肚子,天气热还要小心热伤风感冒。咱们大新院的寝室里虽然没有空调,但电扇先生一直还是很卖力的工作,争取为大家多带来一丝清凉。这天气,在宿舍是清蒸,在床上是干烧,在席子是铁板烧,出去是烧烤,游泳是水煮,晚上还得回锅。为了和这炎炎酷暑做斗争,各位同学请自备寝室夏季神器,凉席和扇子,蚊帐和花露水。最后预祝每一个保持孩童般纯洁心灵的新院同学:六一儿童节快乐!
【热点深剖析】
近期关于高考改革的消息甚多,尤其是英语“退出”高考的方案格外引人关注。这让小编我感觉格外伤心,为啥子我高考时英语计入总分啊!那可真是一段伤心事,高三时英语极差,一次模拟考试仅仅考到七十分,为了提升英语分,对英语也是格外下功夫,因此也把其他学科给落下了,最终成绩也一般,多么痛的回忆。
言归正传,英语“退出”高考官方解释为英语从2017年开始不计入高考总分,而是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多次考试。支持和反对的都不占少数。讨论可谓是激烈
英语考试改革是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大事项,它的成功对于激励教育界、增进全社会对改革的信心都将产生宽大的鼓舞面。中国的英语教学已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这项改革势必带来改体系的调整,包括触及一些利益,因此有一些反对声是正常的事情。这项改革是国家的一项宏观教育调整,对其利弊的评价也应站到全社会的利益高处,往全局看,往远处看。高考作为中国相对最公平的教育选拔机制,其“一考定终生”的弊端也遭到长期诟病。在保持其公平性的同时适当分散高考的“人生决战”特征是一种总体上得人心的改革方向。英语考试改革是这个方向上的大胆尝试。拿英语高考开刀同时针对了中国基础教育的多个问题。因此,社会应当对这一改革给予支持和鼓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学无止境】
哈尔滨工业大学创建于1920年,坐落在素有“东方莫斯科”之称的北国名城哈尔滨市。隶属于国防科工委。经过八十余年的建设,现已发展成为一所工理为主,理、工、管、文相结合,开放式、研究型的多学科的全国著名、在国际享有一定声望的重点大学。在各个历史时期,哈工大的发展始终受到国家的重点支持。自1954年成为国家确定的首批6所重点大学之一以来,一直是国家重点大学,1984年又被国家列为重点建设的15所大学之一,1996年成为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院校之一,1999年被国家确定为按照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目标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
哈工大是我国最早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高校之一。哈工大研究生院在1995年首次全国研究生院评估中,是受到表彰的十所研究生院之一,并于1999年荣获“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到目前,学校硕士、博士研究生在校人数已达到一万余人。
哈工大已与美、英、法、德、日、俄等36个国家和地区的350所高等院校和企业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联合培养研究生、主办学术会议和进行科研合作。面向21世纪,哈工大的奋斗目标是:通过不断深化体制和机制的改革,经过10年或更长一点时间的重点建设,力争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管理等方面接近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生活新主张】
我们都知道阳光的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很大,那么你知道如果没有做好防晒工作会引发哪些皮肤病吗?下面我们就看看与日晒有关的五种皮肤病。
无论外出或郊游,爬山或戏水,我们都会较长时间沐浴在阳光之下。万物生长靠太阳,大自然明媚灿烂的阳光不仅可使人心旷神怡,还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和有益于内脏的功能活动。
在皮肤方面,阳光可增加汗腺分泌、扩张血管、帮助合成维生素D。适当日晒后的古铜色皮肤可美化人的外表,使人显得健美。但,事情总是一分为二的。过度或不适当的日晒对身体是不利的。通过三棱镜可以看到太阳光具有7种颜色,即红、橙、黄、绿、青、蓝、紫,是为可见 光。除此之外,太阳光还包括紫外线和红外线。不同波长的紫外线作用于皮肤的深度不同,波长愈长其穿透力愈强。波长290~320毫微米的中波紫外线主要由 表皮吸收,并可部分达到真皮上部,可引起日晒伤和皮肤慢性损伤,发生皮肤红斑、色素沉着、皮肤衰老退行性变、增生甚至癌变。波长320~400毫微米的长波紫外线可达真皮,可作用于血管和其他组织,内服了光敏性药物或食物致敏后,日晒可引起光变态反应皮炎,这主要与长波紫外线有关。
与日晒有关的皮肤病主要的有下列五种:
一、日光引起的癌前期疾病──日光性角化病
本病发生于长期受日晒的老年人,常发生于面、耳、手背等暴露部位。多为单个或少数米粒至蚕豆大高出皮面的疣状丘疹,表面有干燥角质痂皮,不易剥脱。强行剥脱即现潮红渗出面,极易出血,周围可有毛细血管扩张。本病20%可发展为癌,故应及时请皮肤科医生确诊后做彻底手术或冷冻治疗。
二、内服或外涂某些光敏物质日晒后引起的皮肤病
有些人进食了某些食物如藜(灰菜)或泥螺一至数天后,在受日晒后面部和手背出现红肿。有些人内服某些药物如磺胺药、四环素、氯丙嗪、补骨脂等以 后,被光线照射也可引起皮炎。有些人外用药物或用化妆品后,可在照射部位出现红肿渗出等皮炎症状。因此人们应提高警觉,出现类似证状时应找皮肤科医生咨询,必要时进行光斑试验以帮助诊断。
三、日光可诱发或加重的疾病
某些疾病可由日晒后诱发或使病情恶化。最明显的是红斑狼疮。30%的红斑狼疮病人对日光敏感。这些病人要尽量避免日晒,外出应使用防晒膏、撑伞或戴宽边帽,穿浅色长袖上衣和长裤,忌服光敏性药物。面部黄褐斑较常见于夏季和南方,提示日光是致病因素之一。白化病患者全身皮肤、毛发、眼睛因缺乏黑色素保护容易晒伤,外出时应避光、戴黑眼镜和使用防晒膏。
四、强烈日光长时间照射引起的日晒伤
长时间强烈日晒可在露出部位的皮肤出现弥漫性红斑。初为鲜红,以后渐变为暗红,可有烧灼或刺痛感。轻者2~3天内脱屑,遗留褐色素沉着而愈。重者可出现皮肤肿胀或水疱。预防主要是在日光下活动和工作时间不要太长,进行户外工作和日光浴应避开日光照射的最强时间(上午10时至下午2时)。日晒前可在面和四肢露出部涂一些防晒膏。日晒或日光浴后可在皮肤上涂雪花膏(可加20%蓖麻油或适量浓缩维生素A)或用鲜黄瓜皮捣烂外敷。
五、长期日光照射引起的皮肤慢性损伤
长期日晒工作者如海员、地质勘探工作者、农民、运动员等在长期日晒部位如面、颈、胸三角区、四肢露出部等处皮肤常明显干燥、粗糙、脱屑、色素沉着、萎缩、皱纹和失去弹性。有些人颈后部皮肤肥厚、皮纹深陷、形成项部菱形皮肤。老年人的皮肤老化如皮肤变雹皱纹、干燥和色素斑较多见于面部和四肢暴露部位,也与长期日光照射有关。
【艺术大观园】
--《舌尖上的中国2》
影片简介:
《舌尖上的中国2》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推出的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第二季,主要讲述主食。从远古时代赖以充饥的自然谷物到如今人们餐桌上丰盛的、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将一个异彩纷呈、变化多端的主食世界,呈现在你面前。本集着重描绘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关主食的故事,展现人们对主食的样貌、口感的追求,处理和加工主食的智慧,以及中国人对主食的深厚情感。该片于2014年4月18日在央视一套和九套开播。
剧情简介:
第一集,《脚步》,汗水中的苦辣酸甜;
“路菜”是先人保存食物的智慧,进而被演化成标志性的中国美食。本集将跟随那些奔波在路上的人们,品尝辛劳与汗水中的苦辣酸甜。
第二集,《心传》,即将消失的美味;
中国人关于食物与味道的传承有时是通过家族延续,比如湖南山中制作蕨根粉,通常是爷爷传给孙子;也有时是通过师徒之间传习,比如面点、糕团的制作。本集引领我们再次面向民间,寻找那些消失了的和即将消失的美味。
第三集,《时节》,中国人对自然的依赖与敬畏;
中国人对于时节的关注,首先着眼于粮食的生产。节气变化也意味着许多独特节令美食的出现,比如这一集中呈现的美味雁来蕈——相传只有在大雁飞来时才会出现的神奇菌子,与节气有着怎样的关系?
第四集,《家常》,家中的甜酸苦辣;
除了红烧肉等广为人们所喜爱的家常菜,本集表现更多的是家所代表的伦常与亲情,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微妙关系。就像古诗中描绘的:“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第五集,《秘境》,隐秘美食;
这一集关注的是“饮食的末梢地区”,也就是那些受现代文明影响较小而得以保存食物原味的地方。在许多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如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深处,以及沙漠中最干旱的地带,一些不为人知的食材,恰恰是不可多得的美味。
第六集,《相逢》,食物与人的每次携手;
《相逢》讲述的不仅是人与人的相逢,更是食材与食材的相遇。比如,辣椒与花椒的邂逅开启了麻辣美味的篇章。又如,在年轻的移民城市深圳,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的相会,也为崭新美食的诞生创造了机遇。
第七集,《三餐》,中国人的一粥一饭。
高速紧张的生活使许多人无法像父辈们一样花费大量时间煲汤煮饭。本集将展示现代中国社会中,从摩登都市到中小城镇,人们通过每日饮食享受生活的方式。
幕后花絮: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怎么拍?
“一边工作,一边吃美食。”这是观众想象中“舌尖团队”的工作状态。但事实上,对一些主创来说,很多美食他们自己都没享受到过原味。“经常是拍完才能吃上一口,而那时已经冷掉,或是拍摄对象吃剩的。”《脚步》分集导演李勇告诉记者。在他这一集里,很多拍摄对象是辗转在全国各地,为获取食材而辛劳的人们,“为赶拍摄进度,很多时候都没时间吃饭,只能和泡面相伴。”
对《秘境》的导演刘硕和费佑明来说,能吃到嘴的美食更非拍摄中的常见物,“这一集主要是讲一些隐匿在山野之间的美食,很多时候都是对着原始食材拍。”拍鸡菌的时候,镜头更是对着白蚁窝的,自然不可能“边拍边吃”。
拍摄主题:
与第一季从“五味”出发有些不同,第二季的主题为“一城一味”,眼光也不会只集中在几个固定的省市,将会深入到一些不为人知的小乡镇,寻找快要失传的美食。如在第一季中较少涉及的山东、河南、宁夏等地的美食,都将在第二季中登场。
【轻松休闲坊】
大家所接触到的鲁迅先生一般是寸发竖立、面容消瘦、目光犀利、凝重而严峻的,给人的印象是严厉的、高大的、战斗的、横眉冷对的,让人既尊敬崇拜又望而生畏。 其实鲁迅同时也是聪明机智、风趣幽默的人呢。让我们来采撷其中的几朵浪花吧!
名流免不了常被邀请作演讲,鲁迅也不例外。他演讲时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常常被掌声和笑声包围。有一次他从上海回到北平,北师大请他去讲演,题目是《文学与武力》。有的同学已在报上看到不少攻击他的文章,很为他不平。他在讲演中说:“有人说我这次到北平,是来抢饭碗的,是‘卷土重来’;但是请放心,我马上要‘卷土重去’了。”一席话顿时引得会场上充满了笑声。
大家知道:标点符号虽然其貌不扬,但在文章中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呢。可当年的出版界对标点符号不重视,在支付稿费时,往往把它从字数中扣除,不给稿费。一次,鲁迅应约为某出版社撰写书稿,由于事先探知该出版社不支付标点符号的稿费,因此他的书稿通篇没有一个标点符号.编辑看了书稿后,以“难以断句”为由,回信要求鲁迅加上标点符号。鲁迅回复:“既要作者加标点符号分出段落、章节,可见标点还是必不可少的。既然如此,标点也得算字数。”那家出版社没办法,只好采纳鲁迅的意见,标点符号也折算字数支付稿费了。
本期编辑:网络编辑部